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

解脫之路~莊顯琛


解脫之路

    學佛是大丈夫事,非王侯將相所能為。西方哲言說:「國王將領能征服一國,但無能征服自己。」這與佛法的道理是相近的,但佛法所言是真諦,不是征服,是正觀自我的虛妄性,而放下執著,斷除我執。學佛修行到底是要解脫生死的,不是僅止於一般世間所說的道德行為、人格修養的層次而已,如果未能正確認知其中的差異,那終歸還是落入外道或世俗之見,非究竟圓滿的佛法正見。

  第三世多杰羌佛在《東行說法》中開示斷絕凡情二十法——名、利、興、衰、福、樂、增、損、瞋、怨、氣、恨、謀、謗、奪、害、病、苦、別、亡,苦口婆心提醒行人,若執著凡情二十法隨其所轉,即是輪迴的根本。眾生因多生累劫的習氣使然,對某些凡情特別執著,難以改變調伏,但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想到今生要解脫、要利益眾生,就必須不斷的精進,鞭策自己下定斷執的決心。如果我們以世俗的觀點,以為凡情二十法總是人之常情,只要減輕執著的程度,那應該也算是在學佛修行、走向解脫,這就大錯特錯了,有這種想法根本就不是「斷絕凡情」的正確知見了,對生死解脫而言,則還是徒勞之行。
  
    第三世多杰羌佛為眾生說法,譬喻凡夫眾生在平地開車,不論開什麼樣的車都不能脫離在地面道路上行走,在地面上行走就如眾生輪迴的路,沒得解脫,解脫之道就如同必須坐飛機或太空船,如此才能真正脫離地面,也就是必須斷凡才能入聖,才能脫離輪迴之路。

  如果我們對凡情二十法只是持以減輕執著程度的觀點來修行,那就像換一輛性能比較好的車子,或者開上快速道路一樣,以為如此就是正確的作法,很快就會到達目的地,但這還是錯了,因為不論速度有多快,怎麼樣也是脫離不了繼續在地面路上輪迴的事實。要走上解脫之路,那是一定要斷絕凡情二十法,斷除我執,所以此為大丈夫事,是悲智的決心。

  有關境界的虛妄無實,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中舉有一喻:「謂如有一端正女人,種種莊嚴來入眾會,有見起敬,有見起貪,有見起瞋,有見起嫉,有見起厭,有見起悲,有見生捨。應知此中子見起敬,諸耽欲者見而起貪,諸怨憎者見而起瞋,諸同夫者見而起嫉,諸有修習不淨觀者見而起厭,諸離欲仙見起悲憫,……諸阿羅漢見而生捨。由此故知境無實體。」由於各人的印象觀感不同,引發心理情緒的反應也不同,境界也就跟者不同,可見境相假有不實,只因眾生各自業力故而生好、惡之感,有貪、瞋之念。行人能明此道理,觀察自身,覺照自心,則可逐漸放下妄執,改變習性,獲得法益。

  有一位推動臨終安寧照顧、世人敬重的醫界先驅伊莉莎白.庫伯勒 - 羅斯,她於自傳中回憶在一次身心實驗的特殊經歷後,出現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,那就是所見到的一切都是以細微的分子狀呈現,包括自己的身體也是如此,這樣的狀態持續維持數天,在這數天中她深刻體驗到一切的平等,而這樣的「平等見」讓她內心充滿著一生未曾有過的高度幸福,一直持續到狀態結束,往後她的人生就再也不曾有如此的幸福感受了。雖然以分子狀呈現的還不是佛法所說的究竟實相,但就如書中作者所說,見到一切平等相的身心經驗是多麼的美妙幸福。這不禁令人反思:眾生因我執而不能見到諸法平等,終生在分別妄想中追尋、爭逐,是不是始終都是與幸福努力的背道而馳呢?

  有心學佛修行的人,利樂眾生乃是當然的事。當自己利益與眾生之利沒有牴觸時,可能實踐上還沒有特別困難,但一旦兩相利益對逢有所衝突時,能否以眾生為重,那就很難說了,每當面臨這樣的情況,能放得下自己、能斷貪瞋之心嗎?大多數人可以相信無私是快樂的,但我們總是對此裹足不前,寧可作一個自私的苦悶者,卻不願成為無私的快樂人,這是多麼弔詭又隱含微妙的道理啊!

  第三世多杰羌佛開示教導:「要把眾生的利益擺在前面。」這看似簡單易懂,實是甚深法義。如果我們時常將此憶念在心,處處考慮到眾生的利益,日積月累,行久功深,煩惱己利的我執習性必將漸漸淡薄,這自然就是走在幸福快樂隨順解脫的道路上了!

佛弟子 莊顯琛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